马院长讲: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是脉管炎,它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。其病理特点是腹主动脉、髂动脉,胭股动脉.动脉等大中动脉内膜增厚变硬。形成粥样斑块及钙化.以及继发血栓形成等。导致动脉管狭窄或闭塞,表现为与脉管炎类似的下肢缺血症状因此常被误认为脉管炎。很多老年患者出现下肢疼痛、肌肉酸痛无力.不能正常行走(即间歇性跛行)等。常常以为是骨质增生、骨质疏松、腰椎间盘突出、风湿病等所致,服用了很多药物久治不愈.未及时到医院就诊,甚至有些病人因而延误了就诊时机而被迫截肢。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脉管炎的病因、病理和发病年龄都不同,不应混淆。另外,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,许多足趾坏死的糖尿病足患者,其导致肢端坏死的主要原因足动脉硬化闭塞并非糖尿病本身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年龄大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同时伴有高血脂、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。下肢缺血症状表现与脉管炎相似,即肢体发凉、怕冷麻木、趾甲增厚、汗毛脱落和间歇性跛行等。但疼痛部位主要位于小腿腓肠肌。若主、髂动脉闭塞时,也可表现为大腿。臀部肌肉酸痛。肢体缺血严重时可出现静息痛、肢端坏死。根据该病特点和检查足背动脉、胫后动脉搏动情况临床诊断比较容易。对于下肢怕凉、酸痛无力及不能正常行走(即间歇性跛行)症状者,应到我院血管外科仔细检查,积极治疗。
下肢静脉病不是脉管炎
马院长讲:在我院血管外科门诊就诊的许多下肢静脉疾病患者,都曾误认为自己患了脉管炎。其实这是认识上的错误。静脉疾病不是脉管炎,下肢静脉性疾病的特点是静脉血液回流受到影响,很少引起肢体动脉供血障碍,不能与脉管炎相混淆。在临床上常见的下肢静脉疾病主要包括:
大隐静脉曲张及并发症。即人们俗称的下肢青筋暴露。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或妊娠妇女容易诱发此病。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是:患肢发胀、沉重、易疲劳,乏力,小腿浅静脉隆起.扩张.可有踝部轻度肿胀,站立时症状加重。曲张静脉容易并发血栓性静脉炎,表现为曲张静脉处疼痛,呈现红肿硬条索、有压痛。另外由于静脉瘀血引起组织缺氧。一旦皮肤破损,很容易合并感染并可形成久治不愈的溃疡。生活中避免长久站立,可穿弹力加压袜等.这在一定程度上:能够预防和控制该病。对于轻度的浅静脉曲张可来我院血管外科采取注射及激光疗法,而对较严重的静脉曲张者仍应以手术治疗为主。
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。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、肿,胀,小腿皮肤色素沉着等.多数病人同’时合并有大隐静脉曲张。治疗上应以手术为主。穿弹力袜和避免长时间站立等可缓解症状。
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。特点是严重下肢肿胀,小腿肌张力增高、胀痛、压痛等。多由于长时间卧床骨折、分娩及手术或长时间坐车、乘飞机旅行等缺少肢体活动,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液滞级。因此深静脉血栓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并卧床休息,避免患肢剧烈活动引起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。
周围血管病的治疗
马院长说,得了脉管炎切莫大意,-定要及时诊治。其治疗一是祛除管道内阻碍物,二是增加管道横截面积,三是建立该管道的辅助通道。据介绍,按照这个原则,马院长和他领导的安阳市脉管炎医院,通过20多年来的研究和观察,总结了一套治疗脉管炎的方法。第一种方法是中医辩证施治。根据脉管炎具有的症状和特征,分为四型。第-是塞型,包括阴寒型和虚寒型,主要以温经活血通络为主;第二是热型,包括热毒型和湿热型,主要以清热解毒、利湿活血为主;第三是瘀型,主要是气血不通.不通则疼.治疗以话血化瘀为主;第四是虚型,主要以益气养血为主。由于这个病主要症状是血栓,是瘀阻、瘀血所以多采用大剂量的活血化瘀药为主。最常采用的是传统中药方制上进行改进后的药物疗法。马院长说,在大量的病例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,动物类的药物优于植物类的药物.所以就以虫类药物组成了溶栓丸用于临床,活血化瘀,疏通血管,改善循环,疗效确实比较明显,80%的病人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治愈。第二种治疗方法是打破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。改为动脉给药。像过去传统静脉给药的降纤酶蛇毒、尿激酶等等之类,现在临床直接在股动脉上注射。用于动脉血管i,效果非常显著.比静脉用药效果要提高好多倍。马院长认为.由于脉管炎主要是动脉发病变阻滞,所以它通过股部动脉.把药物注射到动脉血管中,这样药物就直接送到病灶部位。第三种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和干细胞移植治疗。-些急症的脉管炎病人和动脉血管变形,或发生机械性阻断的.手术方式疗效好。由于很多病人发病比较急.发生血管急性闭塞.像动脉硬化闭塞症.糖尿病的血管闭塞、脉管炎的血管闭塞,在这种情况下,用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,不能及时溶尽血栓.为了尽快保证病人肢体,有必要借助周围血管外科手术.采取取栓.血管剥脱、血管转流介入疗法,能够及时使病人解除痛苦,级解症状。马院长介绍说,以上三种疗法,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,辩证施治临床选用。治疗效果会大大提高,从而减轻病人痛苦,减少截肢率。